艺术上的抄袭该如何界定?
艺术抄袭的界定从表面和技术层面看,达到百分之三十已上就有嫌疑了,但是嫌疑归嫌疑,还要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是否具有习惯性?是否接触过被抄袭作品的可能性等因素。
从艺术学习和创作的角度讲,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技能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是不可或缺的途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艺术家的,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注重传承。如果你的作品是吸了老师或他人的营养,画面能够透射他人的精华,不但不会受到排斥,而且还会受到尊重。但是你如果只是停留在像上,而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那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如果你不是抱着学习和尊重的态度去直接拿来主义,而又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你自己的创作,拿来炫耀或者谋利的话,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剽窃者了。
艺术家的责任是创造美,传递美,对艺术、对他人要有敬畏之心、羞耻之心,才能走的远立得住。
艺朮上的抄袭如何界定?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全人类在所有领域都存在抄袭。比如文字就抄袭了几千年,因为每一个字都不是各人自已创造的。又如各项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互相抄袭的(有些付给专利费)。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岁右的时间里就是专门从事抄袭活动:抄袭别人的文字、生活技能(包括用筷子吃饭),只不过给这些抄袭行为安上个学习的名称而以。艺朮上的抄袭如何界定?这就看抄袭者的艺朮来源了,如果是自创的,别人偷学后把偷来的艺朮换上自己的名字,就叫抄袭。如果是老师教的艺朮就不能称之为抄袭。
即使在西方艺术圈中也没存在100%的原创,即使是标榜的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艺术,也曾存在于前人的语境中,哪怕当时只是存在于反对声中,但跟前面的东西一定是有关的。事实上,在西方艺术界,关于是否抄袭有一个比例的衡量。一般相似度达到30%~40%就有抄袭之嫌,否则就只属于雷同。然而,在中国书画中,这个比例却并不适用。怎么可能界定一个书画家的作品学习了20%的齐白石,25%的张大千,15%的傅抱石呢?
艺术是一个不断临摹模仿的过程,任何艺术家在学习阶段都要经历这一过程,可没有人定义这临摹模仿是抄袭,究竟为何?然而,在非学习阶段,只要和他人的作品存在一丝丝的类似,都被称之为抄袭,问题来了:艺术上的抄袭该如何界定呢?
艺术上的抄袭
开篇已经简单提到了,在非学习阶段,只要和他人的作品存在一丝丝的类似,都被称之为抄袭,那么该如何理解什么叫非学习阶段呢?所谓的“非学习阶段”就是一个艺术创作者或是艺术家的作品已经用作于其他用途,
比如,一幅画作用作于展览、出售等等一些和利益有关的用途,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作品和原创作品存在相似之处,哪怕是10%的相似,都可以被定义为艺术抄袭,简单点说,作品流动在艺术市场上,涉及到商业利益,存在相似之处,就可以被定义为艺术上的抄袭,
换句话说,只要作品没涉及到商业利益,哪怕是99%的相似都不叫艺术抄袭,比如,某个画家也创作了一幅《蒙娜丽莎》在内容形式上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似,但把作品放在自己家里,没在外面展览或出售,就不能定义为抄袭,这只是纯粹的学习模仿,
综上所述,艺术抄袭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因为窃取了他人的劳动成果,换取利益;当然了,每个人对艺术抄袭的定义都有所不一样,如果作品原创者不介意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相似,那么就不存所谓的艺术抄袭了。
实际上,关于艺术上的抄袭或剽窃,学术界早已用文字制定了相关的界定。
在文学上,是这样界定的。如果作家甲在某年1月1日发表了一篇文章,作家乙随后在1月1日以后发表了一篇文章,但作家乙文章的框架和构思,写作技巧和模式,语言文字风格,遣词造句的习惯,这些主要元素跟作家甲的相似度达到了70%以上,就可以认定是作家乙抄袭了作家甲的作品。
之所以把相似度设定在70%以上,是因为有很多讲究。首先,不同的作家在构思一个题材时,由于受思想深度和阅读视野的限制,多多少少会出现撞车的情况,导致某些描述上出现雷同。比如,描述一片竹子时,文章中可能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形容词,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现实生活中穿衣服出现撞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人与人的思维会出现撞车,比如,一人说了某个观点,另一人双手赞成,这就属于思维撞车,但如果让两个人把自己的观点描述出来,因为人与人的语言习惯不同,叙述方式不同,出现大面积的撞车情况并不大。如果一篇文章出现撞车的情况超过了70%以上,那肯定是有意撞车,就是通常所说的抄袭了。
A画家之前创作了一幅作品,没过多久,B画家也创作了一幅作品,从画面的构图、立意、笔法和色彩等方面来看,如果B画家作品的相似度跟A画家的达到了70%以上,就可以认定B画家抄袭了A画家的作品,B画家的作品不具备原创性,甚至还要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