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吃煎饼卷大葱?
第一也不是山东人都喜欢吃煎饼卷大葱,喜欢吃煎饼卷大葱的主要聚集在沂蒙山地区,这和当地的物产和生活习惯分不开的,地处丘陵加平原的结合部,物产丰富,大葱可以***味蕾御寒发汗,古时穷人多,没下饭菜,为了御寒,渐渐就成当地的饮食特色了。
和重庆火锅一样,都是穷人的特色,渐渐演变为地方特色了
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山东人喜欢吃煎饼卷大葱这个说法为什么一直在流传,这个其实是对山东饮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误解。早年间山东农业作物大多种地瓜和玉米,小麦也有种植,但是产量有限。玉米和地瓜磨成粉能做成的面食很有限,大都做成了煎饼,也做成窝窝等面食,但窝窝不好夹菜,况且窝窝吃多了胃酸。现在窝窝都进大酒店了,那个时候天天吃,吃到,一吃饭看见它就流酸水啊,哈哈。所以那个时候山东饮食的主食是煎饼。山东同时也盛产大葱,。因为那个时候山东除了沿海一带,普遍都不太富裕,粮食,菜,什么的都短缺。地瓜和玉米做成的煎饼普遍偏甜,而葱是辛辣的,用煎饼卷起来,一个是方便二主要是下饭,有时候抹点酱或者抹点猪油然后再夹个葱连菜都省了,好携带,吃完直接可以干活。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就很少吃煎饼卷大葱了。反而这个吃法成了山东一个饮食文化的象征了。现在煎饼卷大葱反而进了大酒店,景区了。所以很多外地游客来到沙么弄一看景区再卖煎饼卷大葱,饭店也再出售煎饼卷大葱。所以以为现在还在以这个作为主食。这其实有点小小的误解的。
此问题其实说问的很片面,因为山东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煎饼卷大葱主要集中在鲁南以及鲁西南地区,而鲁中以及鲁东地区很少吃煎饼。
这里所说的山东煎饼不是我们在路边常吃的那种煎饼果子小吃,而是真正的粗粮煎饼,主要是因为过去粮食不充足,为了增加饱腹感而用小麦泡水之后磨成粉,配上五谷粗粮而做成的面糊薄饼食物,相传是在山东临沂起源的,但具体的起源考证已经无从查起,只能有一个大概。
至于说山东人都喜欢吃煎饼卷大葱,其实这里的所谓喜欢,只是风俗之下的习惯性产物,过去粮食不充足,调味品以及蔬菜更是没有当前这么多样性,煎饼因为能够增加饱腹感,配上最常见的大葱,是人们最好的口粮,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习惯,而且好的煎饼是越嚼越香,所以煎饼逐渐在鲁南,鲁西南一带风靡。
但是山东可不仅仅只有鲁西南,山东的胶东半岛以及鲁中北地区几乎见不到煎饼的身影,以我所在的胶东半岛为例,在未成年之前从来没有吃过煎饼,甚至连煎饼的样子都没有见过,所以只能说煎饼卷大葱是山东某一个地方的特色,并不是所有山东人都食用,更代表不了整个山东。
山东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吃煎饼卷大葱,甚至大部分地区都不吃煎饼。煎饼卷大葱只是鲁南一带的吃法,准确的说是临沂极其周边区域才喜欢吃。
只是由于煎饼是山东特产之一,因此大部分城市都能见到有卖的,但这不代表山东人都喜欢吃。很多人因为煎饼在山东随处可见,就误以为这是山东人的家常干粮,其实这是一个错位的概念。由于鲁南是外出务工人口大户,而且主要都在省内,因此在外能吃到家乡日常口粮也是美事,所以很多临沂人做起了老乡的生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赚钱,还可以给游客提供特产之方便。
山东人确实喜欢吃葱,做菜放葱也比较多,有些人甚至喜欢生吃。但是卷煎饼确实在鲁南以外地区不多见。尤其胶东几乎完全见不到这种吃法。至于路边摊的煎饼果子,其出处是天津,不是山东。
我也是个山东人,在我们这个地方就没有吃煎饼卷大葱的习惯,我有时候去超市也买点煎饼,偶尔吃还行,天天吃就受不了了,一是受不了煎饼的硬,累得咀嚼肌,再是受不了大葱的辣,辣的眼睛直流泪。
煎饼卷大葱是鲁中鲁西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小吃,特别是沂蒙山地区,在当地已经流传了很多年了,煎饼是主食,大葱是调味品,这种吃法既简单又营养。
为什么说有营养呢?
因为煎饼是用玉米面、小麦面、小米面、高粱米等好几种米面做成的,有的还加上土鸡蛋。煎饼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调料不仅大葱,有的加上花生油、食盐、黄酱、香油、生菜、芝麻酱等,美味可口,方便快捷,再配上点绿豆粥和小菜,金黄的煎饼加上各种的调味,生津健胃,促进食欲,叫人吃了还想吃。
特别是干完农活回到家,不愿意做饭,拿几张煎饼卷上大葱,有时候是蘸上酱,瞬间就能开吃,不用动灶火。
很多外地人不了解我们山东,把煎饼卷大葱成了山东的象征。我有一个学生到上海去上大学,他的上海同学问他,来了这么长时间没见你吃煎饼,你们老家不是天天吃煎饼卷卷大葱吗?
哈哈😄,笑的我那学生前仰后合,以为我们都是来自沂蒙山区吗?外地人可能是看电视剧多了,比如水浒传就有很多镜头,是山东人吃煎饼大葱的。现在外界说的山东煎饼其实是鲁西南一带的煎饼,以临沂、泰安、济宁为代表。
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关于煎饼卷大葱,还有很多美好的传说。